快捷搜索:  11 创业 11 11 11 11 手机

屡教不改的孩子该如何开导

各位宝爸宝妈们!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,孩子调皮捣蛋,怎么说都不听,感觉自己都要被气得原地爆炸啦!今天咱就来聊聊,当被孩子“屡教不改”困住时,有哪四个魔法钥匙能帮咱解决问题。

先来说说第一把钥匙,拆掉“屡教不改”的标签。你家孩子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,第37次把玩具扔进鱼缸,第19次在超市里尖叫。这时候啊,咱就会习惯性地给孩子贴上“屡教不改”的标签。但心理学家发现,这标签就跟给房间贴封条似的,直接把理解孩子的可能性给封死了。咱得换个思路,把“他总改不了”换成“他需要什么支持”。就好比园丁观察幼苗,得想想是缺水了,还是光照不足。

屡教不改的孩子该如何开导

第二把钥匙,打开“情绪账户”的存折。有个小男孩老是在课间打人,老师发现每次冲突前,他书包里都有皱巴巴的满分试卷。原来啊,他爸妈用“考这么好就原谅你”这种条件,把暴力行为变成了筹码。咱别只盯着孩子的行为本身,得观察观察背后的情绪账户。孩子是不是在用破坏性行为来换关注呢?咱每天给孩子的“情绪账户”存入3分钟高质量陪伴就行,一起写鬼故事,或者比赛用鼻子夹薯片,都行。

第三把钥匙,设计“行为迷宫”的出口。12岁的小宇总在课堂上摔铅笔,老师发现他听到“安静”指令时,心跳从72骤升到110。后来老师在储物柜贴上“能量释放区”的贴纸,让他课间摔抱枕代替摔铅笔。行为矫正可不是堵截,得给孩子创造安全出口。就像教孩子玩捉迷藏,得先画出能跑的边界,再悄悄调整游戏规则。

第四把钥匙,启动“延迟满足”的时钟。孩子总偷吃糖果,咱别老说“再吃就打手心”,玩个“糖果时钟”游戏多好。每忍住一次偷吃,时针就前进15分钟,集满24小时就能兑换“家庭披萨之夜”。神经科学证明,这种具象化的延迟满足能激活前额叶皮层的决策功能。就像教孩子组装乐高,得把抽象规则变成能摸到的进度条。

最后一把钥匙,编织“成长脚手架”的网。14岁的小林总把烟头藏在书包夹层,他妈妈发现他参加辩论赛后,烟瘾明显减轻。原来辩论能快速组织语言,正好替代了吸烟时的神经兴奋感。改变不是消灭旧习惯,而是用新习惯搭脚手架。就像教孩子学游泳,先扔个浮板,等他会划水了再悄悄抽走。

教育就像一场精妙的化学实验,咱得同时调整温度(情绪)、浓度(规则)和催化剂(信任)。当孩子第N次犯错时,咱不妨在备忘录记下来,看看他用了多少种方法逃避,背后藏着多少没被满足的需求。这些数据可比“屡教不改”这四个字有温度多啦!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
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  • 屡教不改的孩子该如何开导
  • 孩子高中不好好学如何开导
  • 青少年玩游戏入迷了如何开导
  • 初三的孩子不跟家长沟通和说话如何开导
  •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去引导和沟通
  • 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