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初二的课桌上,经常会放着几本被橡皮擦得毛边都出来的练习册。小林盯着数学题里的几何图形,突然觉得那些线条就像迷宫一样,自己就被困在里面了。这可能就是厌学的开始,从“我想学”到“学不动”,就隔着青春期这道玻璃门。
1. 厌学就像一场“情绪感冒”,但每个人的病程都不一样。有人三天就好了,有人却拖成了慢性病。小林的同桌小雨,因为一次月考没考好,整整两周都不碰英语单词。可隔壁班的阿哲,发现物理实验能拆手机零件后,三天就重新有了学习的斗志。心理学家说,初二厌学的持续时间就跟天气预报一样,一会儿晴一会儿雨,但总会有转机。重要的不是“多久能好”,而是“怎么让这雨停下来”。
2. 厌学的“保质期”里藏着三把钥匙。第一把钥匙是“压力阀”。当作业本堆得像小山一样,大脑就会像过载的电脑一样自动关机。小林的妈妈偷偷把她的台灯换成暖光,发现她写作业时揉眼睛的次数变少了。稍微调整一下环境,就能重新启动学习动力。第二把钥匙是“兴趣钩子”。生物老师带学生去操场找苔藓,小林发现显微镜下的孢子像外星飞船,从那以后,生物课就成了她的“星际探险”。第三把钥匙是“情绪急救包”。有的人需要运动出出汗,有的人需要在笔记本上涂鸦,甚至有人需要对着窗外发呆半小时。这些看似“浪费时间”的事,其实是大脑在偷偷充电呢。
3. 别怕“厌学期”变成“拉锯战”。要是厌学超过一个月,就像感冒变成肺炎一样,得更耐心地照顾。小林的班主任没逼着她补作业,而是陪她去图书馆找科幻小说。三个月后,她主动问老师:“这道题和《三体》里的曲率驱动有关吗?”兴趣的小火苗,往往藏在最让人想不到的地方。
4. 初二厌学不是洪水猛兽,而是青春期的“成长痛”。就像竹子在雨季前不长高,是为了让根扎得更深。当小林不再抗拒写作文时,她写了一句:“我讨厌过数学,但更讨厌被讨厌的感觉。”这种自我觉察,比任何分数都珍贵。
最后想说,厌学的时间没有标准答案,但终点一定是“自我接纳”。说不定哪天早上醒来,你会发现课本上的字不刺眼了,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,就像春雨落在新叶上一样好听。这场“厌学雪崩”总会过去的,因为成长本来就是一场跌跌撞撞的远行啊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