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是家长过度保护,那“小心地滑”“别碰热水壶”的叮嘱,就跟空气似的,把孩子团团围住。这就跟给孩子造了个“安全茧房”一样!有个妈妈记的育儿日志里说,孩子一天能自己做决定的事儿还不到5件,穿啥衣服、吃啥水果,全被咱给框得死死的。孩子想自己系鞋带,咱一句“我来帮你”,就跟及时雨似的,把孩子探索的小火苗给浇灭了。
现在科技发达,智能手表、扫地机器人、语音助手啥的,都成“电子保姆”了。调查显示,72%的家庭至少用三种代劳工具,孩子连整理书包都得靠手机清单。这表面上是解放了咱的双手,可实际上,把孩子的“生活技能”都变成操作电子设备的能力啦!
咱有些家长还有完美主义的毛病,要求孩子“作业本要折成豆腐块”“书包拉链必须对齐扣眼”,这对整洁度的要求,简直让人焦虑。有个三年级的学生写日记说,擦桌子时老听到妈妈说“再仔细点”,现在看到抹布都害怕。这就跟拿放大镜监督孩子似的,把简单的劳动变成了一场精密的考试。
社交方面也有问题。孩子老说“奶奶送来的便当比食堂好吃”“同学妈妈能帮我补作业”,社交圈都成隐形的代劳网络了。小学调查发现,43%的孩子值日靠别人,38%的家长还接过孩子同学的委托作业。“别人家的父母”都成永不下班的保姆啦!
还有成长时差的问题。家长老说“等上小学再学”“现在学了会忘”,可儿童专家都说了,5 - 7岁是培养自理能力的黄金期,结果85%的家长都往后拖。这就跟学骑自行车非要等到下坡路一样,简单的事儿都变得难上加难。
当咱在超市让孩子自己付款,孩子第一次独立完成值日的时候,他们那笨手笨脚却认真的样子,就跟生命在“拔节”一样。咱把那些看似温暖的“成长脚手架”拆了,孩子可能会摔跤,但等他们真正站起来的时候,眼睛里那星光可亮啦!咱要不要试试拆掉这些“脚手架”,让孩子多锻炼锻炼呢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