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持冷静沟通交流。你发现孩子丢东西的时候,可千万别立马就炸毛。孩子自己丢了东西,本来就害怕又自责,你一发火,他们更慌了,说不定因为怕挨批都不敢说实话了。有个家长,她女儿丢了心爱的玩偶,她没责备,而是温柔地说:“宝贝,玩偶不见了你肯定特难过,咱一起想想它可能丢哪儿啦。”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,孩子更愿意跟家长掏心窝子。
接着引导自我反思。孩子丢东西后,咱得引导他们自己琢磨整个事儿。可以问问孩子东西大概在哪儿丢的、最后一次见到是啥时候。比如说孩子丢了铅笔,就问:“你想想最后一次用铅笔是啥课上,下课后有没有把它放回笔盒里呀?”这么一问,能帮孩子提高自我察觉和反思的能力,让他们慢慢学会留意自己的东西,明白东西丢了和自己的行为脱不了干系。
建立负责意识。咱可以让孩子为丢东西付出点“小代价”。要是孩子老丢橡皮,就跟她约定,一段时间内不给她买新橡皮。橡皮用完或者丢了,让她自己想办法,比如找同学借。这样一来,孩子就会慢慢明白每样东西都得珍惜,得对它们负责,不能随便丢。等孩子养成珍惜东西的习惯,丢东西的事儿自然就少啦。
再培养整理习惯。有些孩子丢东西是因为东西放得乱七八糟,自己都找不着。咱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收拾房间和书包,教他们把东西分类放。像把书按科目放不同文件夹里,文具放笔盒、笔筒,玩具放收纳箱。把东西位置固定好,让孩子养成有序摆放和整理的好习惯。每次用完东西,及时放回原位,下次找起来就轻松多了,丢东西的概率也小了。
进行奖励鼓励。孩子一段时间内丢东西的情况有改善,咱一定要赶紧夸夸,给点奖励。奖励不一定要贵的,一个小贴纸、一颗小糖果,或者一个大大的拥抱、一句真诚的表扬,都能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努力被认可了。比如孩子连续一周都没丢东西,家长就可以说:“宝贝,你这周太牛啦,都没丢东西,爸爸妈妈老骄傲了。”这种正向的反馈能让孩子更自信、更有成就感,激励他们接着保持好习惯。
孩子经常丢东西就是成长路上的小插曲,咱家长得有耐心,用对方法去教育引导。通过冷静沟通、反思问题、培养负责意识、建立整理习惯和给奖励鼓励,帮孩子慢慢改掉这个坏毛病,让孩子在成长路上变得更细心、更靠谱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