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先说说,孩子的心理状态就像一本没写完的书,藏在平常的举动里。你有没有发现孩子最近老在书包里藏漫画书,或者突然不爱跟你分享学校里的趣事啦?这时候咱就得开启“侦探模式”。比如留意他是不是老咬指甲、不敢看你,或者突然迷上某种游戏;看看他房间乱不乱,书桌上的涂鸦是不是从笑脸变成哭脸了;再瞧瞧他肩膀是不是耷拉着,走路是不是像踩棉花似的。记住哈,别一上来就问“为什么”,用“我注意到你最近……”来开启对话。
接着聊聊沟通这事儿。你问孩子“今天过得咋样”,他就回个“还行”,是不是特让人头疼?咱得换点技巧。可以用故事代替说教,讲讲你小时候被同学嘲笑的糗事,让孩子知道有情绪很正常;提问的时候像剥洋葱一样,从“你最喜欢哪门课”问到“数学课上有没有让你紧张的事儿”;肢体语言比说话都管用,放下手机,单膝蹲下跟孩子平视,他肯定就愿意跟你掏心窝子了。有个孩子转学后特别焦虑,他妈妈每天睡前画“情绪温度计”,用红黄绿颜色来交流,两周后孩子自己就主动说“今天是橙色,比红色好一点”,神奇不?
孩子发脾气摔门大喊“我恨你们”的时候,咱别急着生气。得想想,他是不是在说“我需要空间”或者“我害怕被误解”,暴怒背后是不是藏着委屈和挫败。咱可以这么做:先给孩子的情绪命个名,说“你看起来像被雨淋湿的小狗一样沮丧,对不”;允许孩子释放情绪,给他画纸、枕头或者沙袋,让他把情绪“打”出来;还可以延迟回应,说“咱先去阳台吹吹风,等你平静了再聊”。
家庭可是孩子情绪的“安全岛”。咱别老说“你看隔壁小明考了满分”,改成“你上次解出难题的样子真酷”;每周固定一小时,全家一起拼乐高、看云朵形状,制造点“无压力时刻”;睡前5分钟来个“夸夸圈”,轮流说说对方今天做的一件“小事”。哈佛大学研究发现,有固定家庭仪式的孩子,抗压能力能提升40%呢!
要是孩子出现一些不好的信号,比如连续两周以上拒绝出门、暴饮暴食或者有自残倾向;学习和社交都退缩,从“不想写作业”变成“不想见任何人”;还有反复头疼、失眠或者尿床这些身体报警的情况,咱就得赶紧联系专业人士。记住哈,求助可不是失败,就跟感冒了要吃药一样自然。
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可不是一场考试,而是一场“温柔的修行”。咱得蹲下来看世界,允许不完美。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朵花,咱的耐心就是那束照亮它的光!大家都记住了不?
最新评论